那些“放弃自己”的孩子,背后都经历了什么?
那些“放弃自己”的孩子,背后都经历了什么?
 

01.

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家“病”了

 

一位来访者说,她跟丈夫商讨离婚很久,过程中刻意在躲避孩子。

 

但每次他们在做关键财产分配确认的时间节点,孩子都会出现突然高烧、胃痛、或不慎受伤等状况,必须在家休养。

 

有时就算身体上没有问题,也会情绪化大声哭闹,不去上学。

 

几次之后,她终于起了疑心,并最终了解到,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希望他们和解。

 

当孩子生病、犯错时,这对父母才会如临大敌,通力合作。

 

这个时候,家庭的分工与角色才是在位的,孩子不自觉或有意识通过制造、暴露问题,来维持这种“家”的感觉。

 

中国的家庭本身有很多问题存在,只不过反映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突出显现,并引起家长重视。

 

同时,在这个时代,孩子对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与家庭上感受到的压力都成百倍高于过去:
 

1.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且有上升趋势;

2.日本每年中小学生在开学日自杀的数量,比平时要高出3倍

3.据统计,70%的中小学生、8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厌学情绪,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4.近年来,“好学生”突然厌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高考恐惧”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
 

一旦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对父母来说,真的是很焦虑了。

 

很多家长试图通过请家教、上兴趣辅导班等方法,来唤醒孩子好奇心的方法,但却收效甚微;

 

尝试买一些市面上宣传的电子学习产品,形式多样,孩子三分钟热度,治标不治本。

 

有的家庭四处求治,不乏被误诊为多动症、双向情感障碍,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状况不见好转。

 

这是因为,这些努力,都把问题归结于孩子身上。

 

方向上的错误,引导家长陷入“改造孩子”的迷途。

 

02.

不想上学,不只是不爱学习那么简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孩子在入学之初,都是渴求知识的,但是这点火焰很快熄灭,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咨询师李旭说,当他真正走进厌学孩子的内心,会发现他们的心声是:

 

一个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厌烦、动力不足,有三个心理核心:

 

1.恐惧

 

2.习得性无助

 

3.自我的无力感

 

这里的核心是,作为父母,要搭建一个适宜孩子学习成长的土壤——一个功能完善、关系和谐的家庭,协助孩子构建自我,支持孩子获得内在的力量,穿越成长的一个个关卡与迷雾。

 

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症状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处在的整个家庭系统。

 

厌学也不例外。

 

孩子不想去学校,从个人原因,可以分析:

 

是课业压力太大?

 

是全新知识点听不懂?

 

是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不良?

 

是不是过于内向、跟老师或同学的关系处不好,甚至在学校被他人欺负?

 

其实,哪个孩子不希望有一个好的成绩呢?

 

这样他会获得同龄人的羡慕、老师的喜爱,以及满足爸妈的期望。

 

但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时常感到挫败,自我效能感会大幅下降,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

 

躲避学习,变成他们自我拯救的方式。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是在帮孩子疏导,而是火上浇油地指责、苛刻的说教、不科学的奖惩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但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它也是一次发展家庭功能的最佳契机。

 

03.

拒绝互相指责

让我们一起成长

 

一个孩子的问题,就是整个家庭系统功能的综合体现。

 

一对貌合神离、名存实亡的夫妻,为了孩子备考,坚持不离婚,但同在屋檐下,爸妈的感情如何,孩子怎么会感觉不到?

 

当大人口头上说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时,孩子年幼的心灵就会渐渐生长出漠不关心、原则偏失等问题。

 

三世同堂的家庭,边界与结构失衡,奶奶与妈妈在教育与养育孩子上分歧多多,每次争吵,都是以父亲强行中止而不是调解为结束,长期相处中,家庭氛围剑拔弩张,孩子怎么安心学习?

 

父母双方,为孩子教育的权力斗争,一旦一方终于败下阵来,彻底放弃权利也逃避了责任,家庭功能不健全,对问题的解决更没有好处。

 

所以,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或整个成长中面对的所有问题,单靠“改造”孩子或者单个家长的努力,都是难以奏效的。

 

只有立足于整个家庭,才是解决困境、获得新生的关键。

 

一是发现与探究厌学背后产生的原因,二是梳理问题解决的办法和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力量,甚至是出了“问题”的孩子。动用这些力量,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一起规划边界、梳理规则,共同遵守。

 

咨询师会带领大家进行一场专业的家庭功能评估,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孩子焦虑水平等方面,全面评估家庭功能状况。

 

以厌学为契机,开启一段家庭功能重塑之旅。

 

一个自我成就动机高的孩子,不会轻易自我放弃。

 

前提是他一直在感受来自家庭的爱、重视与被需要的感受。

父母有动力,孩子更愿意成长。


本文来源于武志红

 

01.

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家“病”了

 

一位来访者说,她跟丈夫商讨离婚很久,过程中刻意在躲避孩子。

 

但每次他们在做关键财产分配确认的时间节点,孩子都会出现突然高烧、胃痛、或不慎受伤等状况,必须在家休养。

 

有时就算身体上没有问题,也会情绪化大声哭闹,不去上学。

 

几次之后,她终于起了疑心,并最终了解到,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希望他们和解。

 

当孩子生病、犯错时,这对父母才会如临大敌,通力合作。

 

这个时候,家庭的分工与角色才是在位的,孩子不自觉或有意识通过制造、暴露问题,来维持这种“家”的感觉。

 

中国的家庭本身有很多问题存在,只不过反映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突出显现,并引起家长重视。

 

同时,在这个时代,孩子对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与家庭上感受到的压力都成百倍高于过去:
 

1.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且有上升趋势;

2.日本每年中小学生在开学日自杀的数量,比平时要高出3倍

3.据统计,70%的中小学生、8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厌学情绪,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4.近年来,“好学生”突然厌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高考恐惧”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
 

一旦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对父母来说,真的是很焦虑了。

 

很多家长试图通过请家教、上兴趣辅导班等方法,来唤醒孩子好奇心的方法,但却收效甚微;

 

尝试买一些市面上宣传的电子学习产品,形式多样,孩子三分钟热度,治标不治本。

 

有的家庭四处求治,不乏被误诊为多动症、双向情感障碍,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状况不见好转。

 

这是因为,这些努力,都把问题归结于孩子身上。

 

方向上的错误,引导家长陷入“改造孩子”的迷途。

 

02.

不想上学,不只是不爱学习那么简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孩子在入学之初,都是渴求知识的,但是这点火焰很快熄灭,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咨询师李旭说,当他真正走进厌学孩子的内心,会发现他们的心声是:

 

一个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厌烦、动力不足,有三个心理核心:

 

1.恐惧

 

2.习得性无助

 

3.自我的无力感

 

这里的核心是,作为父母,要搭建一个适宜孩子学习成长的土壤——一个功能完善、关系和谐的家庭,协助孩子构建自我,支持孩子获得内在的力量,穿越成长的一个个关卡与迷雾。

 

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症状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处在的整个家庭系统。

 

厌学也不例外。

 

孩子不想去学校,从个人原因,可以分析:

 

是课业压力太大?

 

是全新知识点听不懂?

 

是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不良?

 

是不是过于内向、跟老师或同学的关系处不好,甚至在学校被他人欺负?

 

其实,哪个孩子不希望有一个好的成绩呢?

 

这样他会获得同龄人的羡慕、老师的喜爱,以及满足爸妈的期望。

 

但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时常感到挫败,自我效能感会大幅下降,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

 

躲避学习,变成他们自我拯救的方式。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是在帮孩子疏导,而是火上浇油地指责、苛刻的说教、不科学的奖惩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但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它也是一次发展家庭功能的最佳契机。

 

03.

拒绝互相指责

让我们一起成长

 

一个孩子的问题,就是整个家庭系统功能的综合体现。

 

一对貌合神离、名存实亡的夫妻,为了孩子备考,坚持不离婚,但同在屋檐下,爸妈的感情如何,孩子怎么会感觉不到?

 

当大人口头上说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时,孩子年幼的心灵就会渐渐生长出漠不关心、原则偏失等问题。

 

三世同堂的家庭,边界与结构失衡,奶奶与妈妈在教育与养育孩子上分歧多多,每次争吵,都是以父亲强行中止而不是调解为结束,长期相处中,家庭氛围剑拔弩张,孩子怎么安心学习?

 

父母双方,为孩子教育的权力斗争,一旦一方终于败下阵来,彻底放弃权利也逃避了责任,家庭功能不健全,对问题的解决更没有好处。

 

所以,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或整个成长中面对的所有问题,单靠“改造”孩子或者单个家长的努力,都是难以奏效的。

 

只有立足于整个家庭,才是解决困境、获得新生的关键。

 

一是发现与探究厌学背后产生的原因,二是梳理问题解决的办法和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力量,甚至是出了“问题”的孩子。动用这些力量,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一起规划边界、梳理规则,共同遵守。

 

咨询师会带领大家进行一场专业的家庭功能评估,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孩子焦虑水平等方面,全面评估家庭功能状况。

 

以厌学为契机,开启一段家庭功能重塑之旅。

 

一个自我成就动机高的孩子,不会轻易自我放弃。

 

前提是他一直在感受来自家庭的爱、重视与被需要的感受。

父母有动力,孩子更愿意成长。


本文来源于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