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症”之强迫症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有那些个小习惯,比如总在出门后总担心是不是忘了锁门;手指上的倒刺一定要扯掉才安心;伤口结痂了总想去抠一抠;总喜欢咬吸管、咬纸杯的边缘……这些行为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甚至可能会被周围的朋友开玩笑说你有强迫症吧,那么强迫症究竟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有那些个小习惯,比如总在出门后总担心是不是忘了锁门、有没有关好煤气;走路的时候总是喜欢踩在线上走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律走;手指上的倒刺一定要扯掉才安心;伤口结痂了总想去抠一抠;总喜欢咬吸管、咬纸杯的边缘;电脑桌面上一定要把图标摆放的井井有条;考试之前担心有个知识点记不住,总是要多看几眼……这些行为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甚至可能会被周围的朋友开玩笑说你有强迫症吧,那么强迫症究竟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做个小测试。
请回答1周内你是否有下述情况与感觉,并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没有是0分,很轻1分,中等2分,偏重3分,严重4分。
1.头脑中有不必要的字句盘旋。
2.忘性大。
3.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
4.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5.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6.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7.难得做出决定。
8.反复想无意义的事。
9.注意力不能集中。
10.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
11.反复做毫无意义的仪式动作。
12.常怀疑被污染。
13.总担心亲人,做毫无意义的联想。
14.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想、理念。
现在把每条的得分相加,如果超过20分,那么恭喜你,以我国的标准来说,你可能已患上了强迫症,尽快到专业医生那里进行更为专业的诊断吧。
其实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测试,要真正确诊强迫症需要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分析手册(DSM,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且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根据实际症状进行诊断。目前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强迫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5%-1%,即每一百到两百个人中会有一个被确诊为强迫症,可见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有轻微的强迫倾向而已。另外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强迫症患者会在25岁之前发病,尤其是儿童期和青春期,且男女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
强迫症的英文名称是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中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所谓强迫观念,也称强迫思维,是指头脑里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比如强迫性的怀疑门窗是否锁好、试卷上的名字和学号有没有错误;强迫性的担心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有没有伤害到别人;强迫性的追究问题的答案;强迫性的回忆以前发生的事件的细节、或者看到一个词立即联想到另外一个词并不断重复下去等等。
而所谓的强迫行为,是指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明知不必要却无法停止。比如重复性的洗手;强迫性的整理东西;不断的数楼梯有多少阶等等。
可能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有一点强迫行为或者强迫观念,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这种行为或观念的话,就说明你只是有轻微的强迫倾向而已。真正的强迫症患者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或观念不受控制,并且明知自己的这种行为和观念没有必要甚至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却仍然无法停止。曾有报道称,一位患者每次都要洗手3-4小时,手都洗破了;还有一位患者坏出门前要反复检查,以至于3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出门,为此耽误了工作。
既然强迫症这么痛苦,为什么患者不能自己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谈起。目前的研究对强迫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已经有研究发现遗传和生理因素、个性特点、生活中的不良事件以及应激因素等都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有关。
从遗传和生理因素来看,患者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远高于正常人群,且患者的父母、子女和直系亲属也多表现出强迫性人格。还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体内的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西格玛(Sigma)和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并进而影响了大脑正常的发挥生理功能。
从个性特点来看,强迫症患者多表现出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己见等特点。他们总感到不安全,总是尽量做好每个细节,追求完美并极力避免惩罚。
从生活事件来看,很多患者的父母对患者采用的是不良的教养方式,如否认、拒绝、缺少情感交流等,对孩子过于苛刻、期望值太高,这就会导致孩子总是生活在一种高压力的环境中,长期精神紧张,在长大后就会缺乏自信、倾向于自我贬低,同时又希望获得周围人的喜爱和认同,并极力避免他人的批评和惩罚,进而发展出强迫症性的人格特点:做事井井有条、耐心认真、固执倔强、处事犹豫、多疑虑、缺乏决断力等。另外突然的意外事件或者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亲人离世、经历地震等天灾、遭遇车祸等,也会诱发患者的强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