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人,其实他很有才华,也很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但每当有机会让他牵头时,他就忙着推脱说:‘我不行,别让我牵头,我做不好,还是让我作为一般的参与者吧…’”
这些留言中透露着一种“自我设障”的倾向,它指的是在进行一件事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并在事后将结果的不理想推脱给事先预备好的理由。
ta们往往先给自己下了一个“我做不到”的判断,于是在机会面前放弃争取,而最后,也失去了这些宝贵的机会。
而往更深层次去挖掘,“自我设障”、不敢争取机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低自尊”这个元凶。
“低自尊”,是对自己的品质和价值有负面的信念,低自尊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配不上自己身边的人等等(Fennell, 1999)。
当一个人处于低自尊状态的时候,ta不仅会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而自我设障,还可能因为害怕失败、害怕批评而干脆放弃争取,从而也就杜绝了失败的可能,但也无法获得成功。
而且,低自尊的影响,远远不止是“不敢争取”、“错失机会”而已。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情绪状态上,低自尊的人更容易感到悲伤、焦虑、内疚、羞愧、沮丧。有时,旁人看来微小的挫败,或是人际上的拒绝,都有可能牵动ta们的神经。
在人际交往中,低自尊者为了维护人际关系,常常选择对别人妥协,不敢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ta们容易将错误归咎于自己,总是在说“抱歉”。甚至有时,ta们会持续地留在伤害性的关系中无法离开,因为ta们觉得:“我不配拥有更好的关系”。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低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绝对主观的认定,这种认定和ta是否“成功”、“优秀”没有必然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有时一个极其优秀的人,在ta自己的眼中,也可能仍然“一文不值”——未必是“凡尔赛”或做作,ta可能真的这样认为。
那么,这种“主观认定”,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低自尊从何而来
童年的负面经历
童年经历奠定了一个人低自尊的基调(FENNELL,1999)。比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成功后得到的奖励较少,当某件事做的不够好时,被更多的怀疑和责问,那么这就可能成为低自尊的土壤。这种缺乏爱与接纳的家庭氛围,就可以能让一个人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消极看法
成年后,我们还能改善低自尊吗?
如果你在上面的例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你也常常会想,如何做到自信满满、敢于展现自己呢?
虽然自己的童年无法改变,但是低自尊的问题,仍然可以通过调节认知方式和调整人际关系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