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对视――恐惧
可怕的对视――恐惧
      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

       “我是一个高一的学生,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我现在很怕见人,特别是怕面对面地和别人交谈,一到那时,我的眼光便不知道该放哪儿好,心里总有一种恐惧感,怕别人看我。而上课时,我就更不敢看老师了。大概是以前因为成绩好,回答问题又积极,老师讲课时好像总是盯着我这儿。一次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知是自然的还是出于做作,我把眼睛骨碌骨碌转了几转,可是我突然意识到这样做很不好,可能让人觉得不稳重又做作。这下坏了,从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看老师了。为此,我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很多时候不得不趴在桌子上,或者假装睁着眼睛看黑板,其实什么也没听进去。一旦老师的目光往我这一瞄,我就变得六神无主,竭力将目光避开。后来,我又害怕把自己的这个毛病传染给别的和我一样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便不敢与他们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甚至走在大街上,也不敢看路上的行人。”    
       
       惧怕反应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正常的。因为惧怕的境遇真的具有危险性,如黑暗、蛇等,所以接受它也是正常的。然而有的青年朋友所惧怕的境遇是不值得害怕的,这种害怕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了。
   
       社交恐怖是青少年常发生的一种不良情绪,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便是社交恐怖,严重的还能转化为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例如,某大学有一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她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她暗暗爱上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他了,你别藏在心里啦!”她一听就心里发慌,担心别人对她评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闪,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以致见人就害怕  。
   
       社交恐怖一般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景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形成社交恐怖。
   
       如果经历社交恐怖的时间比较长,陷得也比较深,那么,最好还是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帮助解决。对于问题不那么严重的人,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1)深呼吸放松法。当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感觉紧张时,可以暂且找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以尽可能慢的速度作几次深呼吸,同时在心里默念:放松、放松。
   
    (2)想像放松法。平时想像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如草原、森林、大海等),每天练习几次,直到一想到“草原”或“森林”等词时立刻便感觉放松为止。以后在社交场合中感觉紧张时,便可以通过在心中默念这个词以达到放松的效果。
   
    (3)系统脱敏法。
把自己最感恐惧的场景依次排列出来,如:和人打招呼、在人面前书写、当众发言,然后,从最低等级开始,先做一会儿放松训练,然后想象自己正与人打招呼,停止想像,体会一个刚才的紧张程度,再做放松练习,再想象,再体会,直到不感觉紧张,那么就可以进人第一次想象,直到想象自己当众发言也不紧张时为止。
   
       当我们完成了想象脱敏之后,还应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去逐渐脱敏,直到消除紧张为止。
   
    (4)模仿学习法。这也就是向周围那些社会适应良好、性格开放的人学习,去和他们交往并且交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降低不太严重的社交恐怖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