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一个孤独者的游戏,你是否深陷其中
投射性认同:一个孤独者的游戏,你是否深陷其中
在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时,你会发现,当你玩依赖游戏时,你的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

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惑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

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助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

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玩弄我的坏蛋。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

我这么性感,这么有吸引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性无能或冷淡者。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

前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后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

如果一个执着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两者会相处得相对比较默契。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于人建立亲密关系。

生命第一个势必建立的关系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最初也是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

在一个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和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的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这大多数时候是错的。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与“坏”的观念,到了家外面,都会有些不适应,都需及时调整。

然而,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其僵化,父母极其在乎权力,而孩子必须绝对听话。

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非常顽固的依赖心理,等走出了家门以后,不管现实状况多么需要他独立,他也丝毫不敢表达独立的一面

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独立的能力,也是因为他潜意识深处相信,独立是“坏”的,如果他独立,就会导致疏远,而如果他依赖,就导致关系的亲密
 

 

 

 

 

 

 

 

 

 

 

 

 

 

 

 

 

 

 

 

 

 

 

 

 

 

 

 

 

 

 

 

 

 

 

 

 

 

 

 

 

 

 

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的机制。看起来,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胁的信息:

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

这么小的事情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她吓了一跳,当晚便打电话给我。

电话里,她反省说,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但她分明感到,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听我的

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她现在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然而,恋爱时,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的美好,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

所以,她既渴望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时候满足她的依赖。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男友的问题,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消失了大半。

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抚养者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并且会受到表扬,但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

所以,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要想拥有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他越没主意,越无助,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和他越亲密。

这也是电影《孔雀》中的心理奥妙。

《孔雀》反映的是一家五口的悲剧,老大一直被当做白痴,但后来才证明,他其实是最有生存能力的,他的白痴在很大程度上是伪装的。

在这个家庭中,独立是坏的,越想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而依赖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就越多,与父母的关系的越亲密。

又如贝蒂娜,她的母亲不停地告诉她要做什么,在她所有的琐事上都提建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

显然,与母亲的关系让她学会了依赖,并对独立产生了恐惧,最终也将这一点带到了她和汤姆的关系中。甚至,她之所以会选择汤姆也是母亲的决定。

可以料想,这样的妈妈之所以选择汤姆,一定不是汤姆的独立,而是因为汤姆好控制。那么,贝蒂娜向这么一个男人寻求依赖,显然是找错了对象。

如果你是一个依赖成性的人,你渴望改变自己,那么,你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更需要去好好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势必会发现,尽管你意识上讨厌自己的依赖,但潜意识深处仍然将依赖当作了“好我”,一旦你渴望于某个人亲近,就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依赖者的角色。

同时,你的潜意识深处将独立当成是“坏我”,你会恐惧自己的独立的倾向,因为你的原生家庭的经历告诉你,一旦你想独立,你得到的是惩罚与疏远。 夸大对方的同时,也发出了威胁信息——“你必须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