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路为什么不早让我自己走?
爸爸,路为什么不早让我自己走?
当别的同龄人都已能独立料理生活的时候,我还沉浸在妈妈为我梳头叠被、爸爸接送我上学的幸福之中。直到有一天与同学吵架,才知少年的我享用这种幸福也需付出代价。
同学骂我:“六年级了还不会梳头,不敢自己回家,上学还要你爸爸接送呢,真不知耻!”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一且一向自负的我,哪受过如此刻薄的言辞?但父母长期的溺爱宠惯使我养成了腼腆、懦弱、不善交际和表达的内向性格,在这种情况下竟不知用什么办法来保护自己,只是气得把书包一拿哭着往家跑,还没到家就在半路上碰上了骑车接我的爸爸。爸爸看见女儿泪水涟涟,慌忙下车心疼地问:“乖乖,谁欺负你了,快告诉爸爸,让爸爸去找他。”我愤怒地摔开他。爸爸连忙起身,推着车子在后面喊:“先上车,到家再跟爸爸慢慢说!”(不问原由,一味庇护,虽是关爱,实为损害。)
提起坐车,我怒火更旺,猛回头向后退了两步:“从今以后,再也不要你接,我自己上学、回家!”爸爸看着一向温顺可爱听话的女儿今天火气这么大,便停下车子,走到我面前说:“你是爸爸惟一的女儿,你一个人上学回家,爸爸妈妈怎能放心得下,假如你在路上碰上坏人怎么办……”在爸爸的恐吓之下,我低着头乖乖地坐上了他的自行车,继续做起听话的“好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庇护下,我只知一心一意学习,交际圈子被爸爸控制得很严,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放学按时回家,从不敢在外面逗留,除了成绩好之外,其他能力几乎为零。(这是一种典型的“高分低能”症。)
成绩好使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大学三年,我目睹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利用假期去打工、做家教的现实。这对自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触动,于是我决定在暑假去做家教,一是去体验一下打工的经历,二是填补我社会阅历的空白。
暑假期间我一遍遍地在脑中拟定打工启事,想象着勤工俭学给我带来的喜悦。终于有一天,我的打工启事落到了一张大白纸上。面对自己的第一份打工“杰作”,我越想越得意,激动得心跳加速,自我欣赏后,我便把它卷好藏好。这毕竟是我第一次自己做主的事情,在我的生活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终于盼来了时机,黄昏后天全黑了,碰巧又停电,整个宿舍区除了点点烛光外,都沉没于黑暗之中。我得意地拿上我的“杰作”,直奔宿舍区大门,来到事先物色好的一处显眼的地方,往纸上涂胶水。“你在干什么?”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爸爸。我假装冷静地说:“在贴打工启事。”老爸甚觉奇怪,“啪”地打开打火机,往纸上瞄了眼,然后开口道:“搞家教,女孩子不安全,你把电话号码也留在这儿,以后难免有不三不四的人打骚扰电话。”听着老爸的利害分析,我既扫兴又恐惧,嘴里嘀咕了几句以示反抗,可还是拿回了我的“杰作”。
第二天清早桌上有张字条,是爸爸妈妈写给我的,上面除了些说教,未了还有一句:“我们现在不缺钱,不需要你去打工。假期你可以在家做做家务,或集体出去游玩,这比家教安全。”
顿时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我是不是太安全了,安全得我只有在自己的小天地才敢放声语、大声哭!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我迟早得为这样的超级安全付出代价。(过度的警惕教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到我大学毕业,国家取消统一分配,于是我们一起涌向了谋职的人才市场。面对那些拿着学士、硕士毕业证书的年轻人,面对那些口若悬河的求职者,面对其他同学的自信和勇敢,言语笨拙、行动呆板的我感到自惭形秽。
我壮着胆子到一家用人单位的招聘台应聘时,一位主管先生拿出我的对口专业卷子让我做,在学校里一向成绩很好的我做这张本不深奥的试卷当然驾轻就熟,没一刻工夫就做好了。那位主管欣赏地点了点头,然后问我: “你对这项工作有什么见解?你将如何做这项工作?你的目标是什么?”面对生人,面对这些我从来不需多考虑的问题,我涨红了脸,也没能答得出所以然来。那位主管看到这种情形,抱歉地对我说: “我不得不承认,你的业务水平很好,但我们单位需要的是业务能力和其他能力兼备的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我们不能录用一个对工作没有主见的年轻人!”这些话像一盆冷水从我头上倒下,一直冷到脚底。
大门外正下着蒙蒙细雨,我一个人在清冷的大街上,脑海里回旋着应聘的尴尬情形,思索着应聘失败的原因。
 爸爸妈妈,既然你们也知道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你们真的爱女儿,可路为什么不早点让我自己走呢?这一切仅仅是我的错误吗?
从“爸爸,路为什么不早点让我自己走”的沉重呼喊中,使我们想起我国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翠鸟移巢》的故事:“翠鸟先高做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移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取之矣。”翠鸟为了爱幼鸟,一次又一次将巢下移,自己制造了危机,结果害了幼鸟。这则寓言故事,深刻揭示了“虽欲以爱之,更所以祸之”的道理。在当代,我们有些为人父母者,他们并不真正懂得“爱”与“害”的辩证关系,对孩子,百般溺爱,越俎代庖,包揽一切,使孩子失去自主自理、自护自强的能力,结果,孩子成为只会背书考试的“机器”,泯灭了孩子的创造精神,扼杀了孩子的实践才能,养成了孩子懦弱的性格,不自觉地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使众多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成为“问题孩子”。这种缺乏理智的爱,难道不应该尽早地加以摒弃吗?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吧,这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