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为什么,我儿子总是慢吞吞的?我怎么训他,他都改不了。”

 

说这话时,她一脸焦灼。显然,她是一个性格有点急躁的女子。

 

而十来岁的儿子在旁边玩,武老师观察了会,发现他的动作、反应一点都不慢。

 

他只和你一起才慢吧?”老师半开玩笑地说。

 

她想了一会儿:儿子和她在一起时好像是更磨蹭。从早晨上学到晚上睡觉,她都一直等慢吞吞的儿子。

 

“每次我都急死了,一直训他要快、快、快!他笑嘻嘻的,但依然很慢!”

 

随着交谈深入,老师还发现她严令禁止孩子对父母发脾气。

 

所以孩子并不敢生气,因为担心会失去父母的爱与认可。为了不失去,孩子会做一切事情,譬如压抑愤怒。

 

只是,愤怒一旦产生,就要寻找宣泄的出口。

 

这位妈妈,用呵斥表达对儿子的愤怒;

而儿子,则用慢这种“隐形攻击”来表达对快节奏的妈妈的不满。

 

回想一下成人世界,其实隐形攻击无处不在:

 

当你跟老公有矛盾,憋着气说不出来,故意跟他冷战赌气时,就是一种“隐形攻击”。

 

在这种沟通氛围下,双方都很难受和别扭,下次还会因为同一个问题吵。

 

孩子更是如此。

 

当愤怒、委屈、孤独不被允许表达时,他们只能用拖延、躲避、敷衍等隐形攻击的方式,向父母发出内心的求助:

 

”现在这样我很不舒服,但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你。”

 

一哭一闹一笑,不小心摔坏的碗,故意推倒的玩具,半夜的遗尿,憋住的粪便,惊醒的噩梦......都是孩子想对你说的话。

 

“孩子每个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要父母看到的正面动机。”

 

说这句话的,正是资深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师吴佳奇老师。

 

比如,她经常遇到一件事,就是晚上好不容易空下来,想自己看书、刷手机或干点活时,就恨不得女儿能赶紧睡着。

 

这时往往就发现:越希望孩子早点睡,她就越不睡。

 

不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缠着大人读绘本。哄睡半小时,眼睛还瞪得像铜铃。

 

某个晚上,她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女儿的“隐形攻击”,因为她感受到当天晚上妈妈不太想陪她。

 

所以说,女儿并不是故意捣蛋,而是用“不睡觉”,来表达她的不满。

 

留意到这一点后,她开始转换沟通技巧:

 

先达成【约定】,哪个时间段讲绘本,哪个时间段妈妈要去工作;

 

【共情】孩子:你不想睡觉,是想让妈妈陪你,帮助她识别并更好地处理情绪;

 

如果孩子还是不满足时,就【建立安全边界】,告诉她九点半后妈妈一定要去工作,让孩子建立规则感;

 

她发现,当用这些技巧去和女儿沟通时,她总是听完绘本就能入睡,性格也明显变得越来越独立、开朗。

 

                                    【文章来源网络,涉及版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