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理反哺”,会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反哺”这个词的定义,指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这个行为无可厚非。
当儿女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反身照顾父母,是人间最自然不过的感情流露。
如果父母身在其位,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并呵护了孩子的感受。相信天底下没有人选择不去孝顺自己的父母。
而更多的不孝,恰恰是父母有失德行和本分。亦或者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在心理层面,提前榨取着孩子的心理能量来反哺自己。
这样的“心理反哺”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极不成熟,“心理反哺”经常发生,则会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过多的流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从小“心理反哺”父母的孩子长大,做了父母,能量的匮乏只能继续从下一代那里吸收能量。“心理反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继续。
每个人心底都渴望与父母有深层的联结,但很多人却内心伤痕累累。以至于有一部分人试图远离自己的父母。
家本应是世间最温馨的港湾,父母的滋养本是孩子最赖以生存的土壤。可是我却太多次的听到:“高考的时候我就想考到外地,离我的父母越远越好!”
有一个朋友给我讲,从小到大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完架还要被母亲拉过来评理,定夺到底是父亲的错还是母亲的错。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心理反哺”,母亲吵完架要儿女来评理的行为发生的时候,母亲根本没有站在为人母的位置上,而是像一个受伤的小女孩一样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求助,给自己做主。
子女不得已被母亲抬到了判官的位置上,可谓左右为难。向来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判官的位置上坐的是未成年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习得:“家庭是不安全的,我要为别人的关系负责,是因为我不好,父母才总吵架。”
这样的孩子从小的心理能量就要用来提前滋养父母。而出现以上行为的母亲通常伴随抱怨、挑剔、指责等等,这些行为通通都在耗去他们尚未成年的子女的心理能量。
还有一个朋友讲,她跟她的母亲意见上有分歧的时候,她满心委屈,但是她母亲先哭了。
女儿能够客观冷静的停留在成人状态,而她的母亲却退行到了儿童状态。于是,女儿开始哄妈妈,反哺就这么自然发生了。
社会的舆论普遍倾向对啃老的年轻人的谴责,对老人的同情。
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自由。父母出于自己需要,替孩子决定报考专业,再替其安排工作,恋爱要干涉。
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也从来没有经历与孩子的心理断乳。
所以,从小被剥夺主权的孩子就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主。
他的工作是父母安排的,专业是父母选的,做起来丝毫感觉不到乐趣也体会不到价值,最终放弃工作开始了啃老的生活。
其实,这更是一种反哺,严重的甚至是一种榨取。缘何如此?
因为父母心中有一个受伤的小孩,那个小孩曾经缺乏爱,于是他们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养孩子的过程,恰恰是滋养自己受伤小孩的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确付出很多,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非孩子本人的需要。
当孩子错过了心理断乳期,不再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候。父母和社会开始埋怨子女不争气,抱怨孩子“啃老”。
文章开头举的例子,曾经那个想逃离家庭的女孩长大了,也做了母亲。她不希望女儿如她一样有爱的缺失,她希望给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从小什么都让孩子做主。
连她穿什么都得女儿说了算,女儿不允许她穿裙子和丝袜。于是,一旦她上班穿了裙子,要先回家换衣服再去幼儿园接女儿。有一次时间紧,没来得及回家换,女儿见了就很生气。
丈夫开车拉着她们,母女坐在后座上,无论怎么解释。女儿就是不依不饶,竟然自己动手脱掉了母亲的衣衫。那一刻她感受到莫大的耻辱,于是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心理咨询师陪伴下成长自己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对女儿的无原则是源于自己内在受伤的部分。
她没有站在母亲的位上,女儿也不知所措,因为规则本身就可以给安全感。
看似全然的放手是对孩子尊重和爱,其实还是出于对自己内在受伤部分的保护。妈妈什么都让女儿做主,女儿感受不到规则,内心是焦虑和不安的,所以那些无理取闹的行为本身是渴望母亲回归本位。
要么认同自己的父母,比如爷爷对父亲严厉,父亲也严厉的要求儿子;
要么像上面这个妈妈一样反向形成,自己得到的爱不够,就让女儿淹没在她无原则的爱中。
以上两种,都不是适合的爱,而像钟摆,偏离不同的两端。
婴儿第一次感受自己的情绪就是在共生期通过妈妈的眼睛,他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
妈妈的表情就是自己的心情。所以,母亲是孩子感知情绪的开始,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源头。
好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母亲是接纳的,包容的。接纳与包容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
而缺乏共情能力的母亲,经常活在自己受伤小孩里,则需要她的孩子做容器。
母亲的挑剔,指责,以及像小孩一样的向孩子求助,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母亲,就是反复提到的“心理反哺”。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好比存在银行账户里的钱,正确的爱,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爱是存钱;错误的爱,为了自己需要强加的爱是索取,在取钱。
无论是父母苛刻的指责孩子,还是无原则的溺爱孩子,都是在透支着孩子内在的能量。使得孩子内在安全感缺失,自我价值低!
而不是把自己小时候的伤痛投射给孩子,也无需埋怨父母就这么对待自己。
我们的祖辈成长过程中,祖国正历经战乱,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活着就不容易,何谈教育?
如今的我们有了成长自己的条件:心理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自我疗愈,借助适合自己的方式,疗愈自我,成长自我。
当受伤的部分得以疗愈,我们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赋予孩子,孩子也可以在安全自由的环境里活出自己的样子。
内在圆满时,教育的问题乃至家庭及人生的问题,也就一并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