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关系,是“欠”出来的
最好的关系,是“欠”出来的
最近在读罗翔老师的《圆圈正义》,里面有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爱要常觉亏欠,客要一味款待。”

然而,很多人却喜欢反过来,竭力不让自己感到亏欠:
 

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立刻还你一个橘子;

 

别人去吃饭问要不要帮你打包,你想要却还是说“不必麻烦了”;

 

遇到难处,找人出把力就能破局,你却始终开不了这个口;

 

害怕被人款待,别人越热情,你越感到如坐针毡,迫切想逃离……

 

“亏欠”对TA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很不舒服的状态。

用“不亏欠”来结束这种状态,看起来是明智之举。    

但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断掉了我们建立优质关系的可能性。

今天,想跟你聊一聊:

相互亏欠,是不是一种好的情感升温手段?

01  不愿亏欠他人,可能是因为这三点

李雪琴在《@青春,2022!》中做了一则演讲。

其中一段关于她不敢亏欠别人的内容,挺打动我的:
 
 

“我对自己人生最大的要求,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我几乎从来没有开口求过人,我还觉得这是我高尚的品格。

 

后来我上了一门心理学课,老师给我们说:

 

增强友谊的有效方法,就是向别人提出请求。

 

我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你麻烦我、我再麻烦你的过程。”

 
很多时候,“不愿意亏欠”会拉开自己与别人之间的距离。
这一类人,内心可能经历着三种状态:

一、高心理防线。

每个人感到舒服的边界感、尺度都不一样。

有人喜欢整天亲亲抱抱,有人握个手都觉得“过界”。

后者心理防线更高,但这不一定是坏事,高心理防线能把外界的伤害降到最小

不亏欠别人,就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被人帮助后尽力偿还,就不会被别人背后说“小气”;

跟谁都很客气,就不会被人当成“冤大头”。

社交场合里,高心理防线的人筛选朋友的标准更严格。

TA们讨厌表面关系,比较难快速交到新朋友;

也会给对方较大的情感压力,让别人第一印象觉得“TA有点高冷”。

但TA们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会暗中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掌握社交主动权。

一旦认定对方,就会敞开心扉、真诚以待。

二、假性疏离。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把这类人与他人的关系形容为保鲜膜式的关系类型

TA们内心渴望亲密,但靠近别人时,需要隔着一层安全的“膜”才不会焦虑。

比如,不愿意借钱,觉得一旦在关系里谈钱,这段关系就不纯粹了。

“不谈钱的关系”就是TA们的“膜”,与人建立关系时,这类人总是揣着很多这样的前提:

“一定要AA”“不能借钱”“不要送礼物”……

一个个前提,就像一个个台阶。

虽然方便了自己,社交轻松不费力;

但也给别人走进他们的内心,设置了太多的门槛和障碍。

三、依赖无能。

知乎上有个问题:

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是什么心理?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

“这种人,既害怕被别人拒绝,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种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的表现。这一类人,对依靠别人心怀恐惧。

因为TA们恐惧亏欠他人,所以常常觉得除了自己,任何人都靠不住。

这不一定是因为TA们身边的人都不靠谱、帮不上忙;

也可能是TA们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来心安理得地回避依赖他人。

之所以如此恐惧依赖,不是厌恶交朋友。

更多的是厌恶内心冒出“想要依赖他人”的念头时,随之而来的羞耻感。

所以,TA们往往有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也就是说,最好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欠你,你也别欠我。

TA们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来我往的付出,才能证明自己的独立和强大。

因为很难和别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TA们心中往往有很深的孤独和空虚感。

而这种无法依赖、亏欠别人的心理,本质上是自身匮乏感的体现和信任感的缺失,这与个体在童年期或成长过程中,被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忽视有关。

02   好的关系,是“欠”出来的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人情往来”常被视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但对不愿意亏欠的人来说,这规则可能就是一种困扰。

比如,老同学知道你来这个城市旅行,非得热情款待你。

怎么回绝TA都很坚持,你还没出门就不想去了。

但仔细想想:真让对方款待一下,又怎么样呢?

我们或许能得到三个好处:

第一,拉近关系。

我有一名朋友,特别喜欢旅行、交友。

她每到一个城市,见每一个朋友,都会准确说出对方的生日。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她“你怎么这么擅长记生日?”

她说:“我想过送别人小礼物,但有的人不喜欢亏欠,可能会觉得跟我打交道有点累;记生日就好多了,不会让人觉得亏欠我什么,又给别人一种我把TA放心上的感觉。”

这些年,她送出过数百个生日祝福。

有的没有回声,有的带来了机会:

不论她去哪个城市旅行,总有只见过几面的人,把她当成很好的朋友款待,然后一来二去成为了真正的好友。

我也是其中之一,她让我觉得:

“哪怕我们多年不见面,几乎不聊天,就冲她记得我生日这点,我都会记她一份情。我其实没把她放心上,但她记得我的生日,把我放心上,这让我觉得有点亏欠。有机会,我一定要款待她,和她好好聊聊。”

可以说,她用一点“小亏欠”,巧妙地升温了人际关系

第二,缓解压力。

心理学家Susan Pinker认为:

当我们和他人接触时,哪怕只是浅浅接触,大脑都会被激活。

如果对方让我们感觉不错,大脑就会分泌让人愉悦的催产素,弱化压力水平。

然而,如何能够与人接触呢?

今天你亏欠我,明天我亏欠你。

这样一来一往的浅层社交,就给我们互相接触创造了机会。

第三,搭建高质量社会支持系统。

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有几个关键特征:

开放和真诚、关心和体贴、安全感和信任。

这些特征,不见得一定要通过相互亏欠来实现。

但一段高质量关系,本身也得是承受得住亏欠的关系。

比如:在高质量关系里,今天我给了你一个苹果,你不一定要马上还一个梨子。

我们相处是舒服的,我真心希望你好,不在乎也不计较这个苹果;

而你也不会因为这份亏欠感到紧张,因为你相信我不会伤害你。

在这样的关系里,亏欠有另一种表述:支持

高质量关系里,互相亏欠=互相支持。

你给我苹果,祝我变更好;

我给你梨子,无条件挺你。

怀着“我希望你好”“我相信你不会害我”的人们,就这样通过相互亏欠来传达心意、拉近距离、相互成就

03  如何亏欠,才能彼此舒服?

讲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已经意识到:

如果我们对亏欠的态度,不那么紧张、敏感。

互相亏欠,其实可以成为自我力量的一种来源,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可是,我们要如何才能轻松应对亏欠呢?

首先,调整心态。

不要把相互亏欠当成人际关系里必须去做的功课,而是把它当成是一种更高效达成目标的途径。

比如,需要帮助时,请教或请求别人帮忙,并从中学到一些经验;

然后等别人需要帮助时,你也力所能及地帮助TA,互相温暖和学习。

还人情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帮助彼此度过难关。

这种心态,能让你适度依赖对方,同时不产生太多压力。

然后,内心设一个度。

就常见的“借钱”难题打个比方:
 

“我能接受多大程度的亏欠?”

 

“假设有人找我借钱,关系有多近,我才愿意借?”

 

“我借钱有没有额度?比如总资产的10%是可以借的上限。”

 

“如果我害怕这笔钱还不回来,我需要准备什么前提,比如写欠条?”

 

“有什么东西是我不能亏欠的?比如我就是不想在关系里谈钱,但愿意出力帮忙。”

 

设置这个度,也是在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

思考自己的关系模式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边界感会比较强?

为什么我请求别人帮助时会紧张、自责,我在恐惧、不安什么?

我要如何调整自己的度,才能感到安全,同时也让别人觉得跟我相处比较舒服?

最后,做好发生冲突的心理准备。

你或许会遇到这些人:

只索取不付出,故意不还你人情;

觉得你小家子气,回馈太少;

过度依赖你,要你替TA操心;

边界感强,担心你图TA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人际关系模式,因为彼此差异而产生摩擦,是稀松平常的事。

书籍《适度依赖》中也提到:

向他人求助而不会感到自责,其实是一种适应良好的状态。

而能从整体上适应人际关系、包括适应和你产生摩擦的人,需要:

1、对关系的理解比较深入,会比较多思考怎样能双赢;

2、成长动机比较强烈,认识到相互亏欠是成长的一种有效手段;

3、有情感协同性,依赖他人时不会觉得羞耻,而是觉得自己也能干、自信;

4、有关系弹性,能分辨什么时候该求助他人,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处理。

把握这四个技巧,最开始可能不太容易。

但随着经验积累越来越多,我们会越来越不怕亏欠。

我们的关系网也会从一个狭隘世界,扩展为一个大世界,囊括很多强有力的支持。
 

04  写在最后
 

诗人约翰.邓恩在《沉思录》中写道:

“没有谁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互相亏欠,就是这样一种连接:

把手中拥有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通过互相亏欠来互相分享,最终连接成一片广阔的大陆。

人与人之间,便这样成为彼此的助力。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绝不亏欠别人,虽然简单快乐;

但我更希望:你在最无助、最黑暗的时刻,能勇敢说出那句“帮帮我”,以及会有人立刻回应你一句“有我在”。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