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貌美如花,婚后发胖在家 :心理学告诉你,为啥婚后女人不收拾自己了?
婚前貌美如花,婚后发胖在家 :心理学告诉你,为啥婚后女人不收拾自己了?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高中同学会,感受到了十万点震惊。

毕业十多年,最让我惊讶的是班花桑葚的变化。她曾经是班里公认的氧气美少女,长得有点像刘亦菲。念书时,桑葚的名气大到,甚至会有其他学校的男生偷偷跑来看她。

但现在,我几乎认不出她来了。她胖了,穿着同学会特地订制的T恤,显得背上的赘肉有点明显。但这并不是最大的变化。关键是,我记忆中那个骄傲的美少女,如今像是被装进了冷冻室的蔬菜,整个的蔫掉了。

她坐在人群中,好像是有点惊恐。我注意到她在一直偷偷拉扯衣角,下意识地想把牛仔裤包裹得有些粗的大腿给盖住。还有同学来找她合影时,镜头前,她一脸的局促不安。

“真没想到桑葚变得那么多?话说,我当年还暗恋过她……”老同桌杰在我旁边一边喝酒,一边嘀咕。

我若有所思。想起,倒是遇到不少类似桑葚的姑娘。她们进入亲密关系后,时间一长,好像变成另一个人。本来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后来变成墙上的一滩蚊子血。曾经是优雅圣洁的白玫瑰,后来变成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

她们曾经的那份魅力,到底去了哪里?

 

 

魅力去哪里了?

在亲密关系的发展中,有些女性的魅力好像裸露在空气中的酒精,慢慢的挥发了。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

 

1 关注程度的减少
 

因为那个时候,在恋人的眼睛里,你能看到自己是玫瑰园最美的那一朵,夜晚天幕最亮的一颗星。那份来自恋人的热烈回应和关注,让你感受到自己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逐渐走向平稳,激情也慢慢减少。曾经,你可能一想到周末要去见她,会整晚激动地睡不着。现在,她让你下班后去接她,你仿佛例行公事平淡如白开水,有时还会抱怨句。难怪有个这样的段子:“你听过最大的笑话是什么?” 答:“婚前婚后的变化。”

其实,更准确的说,这份变化是镜映程度的变化。

简单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在与婴儿的互动中,给予积极的情感回应和互动,对婴儿欣赏、喜爱、理解、肯定,那么这份积极的响应会使婴儿发展并维持一种自尊和自我肯定。科胡特曾提,人对于积极认可的需要,即被镜映的需要,对健康的自尊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得到足够多的镜映,这些养料就能慢慢滋养他,形成稳定的独立的自我确认“我很好”,“我值得被爱” “我很有魅力”。但是,很多人的内心对于这份镜映需求是匮乏的。所以,他们虽已成人,内心却如饥渴的婴儿,对外界的积极认可十分依赖。尤其是,对亲密关系中恋人的积极认可嗷嗷待哺。

如果你爱我,关注我,热烈得回应我……我就是美的,好的,有魅力的。

如果你不爱我,不关注我,一直地忽略我……那我就是丑的,坏的,无吸引力的。

恋人的镜映如乳汁,哺育着那些人的自尊。一旦这份镜映减弱或者撤离,自身便丧失了光芒。这也是一种人格发展中心智化程度不够的表现。

 

2 亲密过程中的退行
 

 

 

 

 

 

 

 

 

 

3 自体内核的破坏
 

 

 

 

 

 

当然,闺蜜S不是在凡尔赛,而是她对自我的认知审美受到了抑制。这份抑制,来自于她和母亲的早年互动。“从小到大,我妈妈觉得她自己长得很丑,没有人喜欢她。可很多人都觉得我和妈妈长得很像,那么我肯定也是很丑没人喜欢……”

可以看到,母亲将对自己魅力的否定,自我价值的贬低长期投射给了女儿。女儿接住了,认同了这个“无魅力”的部分。同时,这对母女之间有一些边界不清晰。两个独立的人,自我形象、自我魅力的认知上,呈现出融合不清的捆绑状态。

除此之外,有些家庭系统中,同性亲子之间会呈现比较强的俄期冲突,在潜意识层面母亲对女儿的魅力进行打压和否定;

有些父母则将孩子作为自身的自体客体,为了确保对孩子的操控,下意识地去破坏对方的自尊、价值、魅力;

再或者,通过内化一个严厉的超我,孩子不敢肆意地张扬自己的魅力。

这波“骚操作”不仅破坏了我们的基础自尊、自信以及“相信并懂得爱”的内核,不仅表现在自身魅力的波动,而且在将来的两性关系中,那份自贬也会通过移情、强迫性重复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被激活、运作并产生持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