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扰等于干涉,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打扰等于干涉,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现在大多数孩子往往要接收来自成年人的信息的干扰。因此,不被打扰,成了现代社会孩子成长的一种奢侈品。
 
年幼的孩子自控力差,容易受到干扰、诱惑,而一个单独、安静、简朴的学习处所和一个的家庭全员学习,全员上进的大环境,正是他爱上学习的基础。
 
打扰等于干涉,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现在的商场中总会设置专门的儿童区域,一方面是给孩子们游戏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带孩子的家长一个休息喘息的时间。
 
这时,你总会发现在这样的区域里,总会有孩子哭闹不止,而父母就坐在孩子的旁边,仔细观察你就会注意到“这里不是这样的!”“这里应该用什么颜色!”“你怎么这么不专心?”“你赶紧的!”这样的句子一定是家长口中的高频句子。甚至有些时候进行了角色互换——家长拿着画笔在涂涂画画,而孩子站在旁边看,一边画一边还会教导几句,没有一个人会去理会孩子的感受。
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不断因为家长的打扰而转移,始终无法集中,并且对正在做的事情逐渐失去兴趣。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干什么都坐不住。很多孩子过了2岁之后,就能主动安静下来,因为他对某个东西感兴趣,喜欢研究,就会把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投入其中。此时,父母不要去干扰孩子,这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也是注意力发展的良好时机。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经常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些成人看来也许很无聊的事上。如果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逐渐变成他自身具有的品质。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是被保护出来的。
 
打扰是对自我思考的剥夺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吃饭的问题,家长跟在孩子后面追着喂、抱着喂、哄着喂,一顿饭吃上一个小时是常事。4~6岁的孩子独立吃饭还是问题,几个家长管一个孩子吃饭,在国内竟然是常态。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太小,不知道饥饱,吃几口就不吃了。可事实上,连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知道饿了就哭,一个2岁以上的孩子又怎么会不知道什么是饱、什么是饿呢?
 
看过一个美国妈妈带孩子的故事,来自中国的婆婆看孙子不吃饭很是着急,准备好食物要去喂孩子吃饭,但被孩子妈妈制止,孩子妈妈在问孩子确定不吃饭,并且过了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后,将孩子的碗碟撤掉,允许孩子到一旁去玩儿,几个小时后,玩累的孩子表示饿了,却被妈妈拒绝说“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过了饭时就是没有饭吃的”,从那一次之后,孩子都会准时出现在饭桌前。
 
而我们的父母又和欧美家长的区别在哪里呢?有人会说是狠不下心。事实上,正是因为孩子从小被强迫着喂饭,从而打扰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节奏,甚至丧失了自己吃饭的能力,也丧失了自己体会饿的感觉,只知道勺子伸过来只要张嘴就好,手里游戏不停,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
 
网络上有一个火的段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父母对孩子意志的强加会打扰孩子成长的节奏,使得孩子不能够自己去体验去感知。过度包办、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自我功能,长大后也会出现离开家长就无法思考的情况。
 
打扰会阻碍孩子自我探索
孩子如果能够独自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家长不应该过多的干预,你一喊一叫一插手,当然会影响他的专注力,也会减少他的探索欲望,而且家长帮忙越多,孩子独立性越差,造成他的依赖性。
 
当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获得一个玩具?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拿到玩具这个结果,而是通过努力拿到玩具的过程会让他愉悦。可如果你出于“好心”帮孩子完成了这件事情,孩子将逐渐变“懒”,慢慢学会做一个“伸手族”。
 
越是“被培养”的孩子,他的个性,他的能力发展就越是容易受到限制,我们常常把“做什么”视为爱的表现,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不要自以为你的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事实上,你在做的就是将他慢慢懂起来的路封上!
 
陪伴却不打扰
当孩子尝试着自己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只要在旁边陪伴着,守护着他,然后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件事情,就足够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探索的过程中,帮他排除那些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当他在遇到挫折向我们求助的时候,给予他必要的帮助和情感的支持。
 
如果作为父母,无法放下“都是为了孩子好”那种密不透风的爱,就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打扰孩子成长的步伐。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和协助者 。在自由和不受打扰的前提下,专注的能力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具有的品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干扰的因素。
 
父母应该管理好自己“教育心切”的心情,做孩子的观察者与协助者,孩子能够独立玩耍的时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你的满意度,你都要耐心的欣赏,孩子需要你一起玩的时候你要积极的参与,当他有困难的向你提出帮助请求的时候,你可以引导他解决。孩子不喜欢你扮演“教师”角色,而是希望你是观察者、协助者、鼓励者,这样孩子的独立性会得到培养,专注力也会充分发展。
 
保护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妈妈可以:
 
1建立规则,大胆放手
 
父母总是对孩子独自玩耍不放心,但是可以建立规则来保护孩子自由的探索:
 
第一,不伤害自己  第二,不伤害他人  第三, 不伤害环境
 
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违背这3个原则,就不要去打扰他。例如孩子喜欢爬高,要是爬的高度威胁到安全了,妈妈就把他抱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继续玩,不批评他也不打扰他。
 
2清除孩子身边的分心事物
 
让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情,有头有尾,不半途而废。如果孩子在看一本书,妈妈就应该将孩子身边的其他书收起来,不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样的,玩玩具也是一次玩一个,不是一堆。如果书或者玩具成堆,孩子就容易一会玩这个,一会看那个,形成分散注意力的坏习惯。
 
3避免重复,拒绝唠叨
 
父母对孩子谈事情,不要总是重复。有些爸爸妈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是反复交代强调,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一件事要反复听很多遍。这样孩子入学之后,听课会表现出漫不经心,以为老师也像父母那样重复地讲。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现在大多数孩子往往要接收来自成年人的信息的干扰。因此,不被打扰,成了现代社会孩子成长的一种奢侈品。
 
年幼的孩子自控力差,容易受到干扰、诱惑,而一个单独、安静、简朴的学习处所和一个的家庭全员学习,全员上进的大环境,正是他爱上学习的基础。
 
打扰等于干涉,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现在的商场中总会设置专门的儿童区域,一方面是给孩子们游戏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带孩子的家长一个休息喘息的时间。
 
这时,你总会发现在这样的区域里,总会有孩子哭闹不止,而父母就坐在孩子的旁边,仔细观察你就会注意到“这里不是这样的!”“这里应该用什么颜色!”“你怎么这么不专心?”“你赶紧的!”这样的句子一定是家长口中的高频句子。甚至有些时候进行了角色互换——家长拿着画笔在涂涂画画,而孩子站在旁边看,一边画一边还会教导几句,没有一个人会去理会孩子的感受。
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不断因为家长的打扰而转移,始终无法集中,并且对正在做的事情逐渐失去兴趣。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干什么都坐不住。很多孩子过了2岁之后,就能主动安静下来,因为他对某个东西感兴趣,喜欢研究,就会把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投入其中。此时,父母不要去干扰孩子,这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也是注意力发展的良好时机。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经常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些成人看来也许很无聊的事上。如果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逐渐变成他自身具有的品质。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是被保护出来的。
 
打扰是对自我思考的剥夺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吃饭的问题,家长跟在孩子后面追着喂、抱着喂、哄着喂,一顿饭吃上一个小时是常事。4~6岁的孩子独立吃饭还是问题,几个家长管一个孩子吃饭,在国内竟然是常态。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太小,不知道饥饱,吃几口就不吃了。可事实上,连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知道饿了就哭,一个2岁以上的孩子又怎么会不知道什么是饱、什么是饿呢?
 
看过一个美国妈妈带孩子的故事,来自中国的婆婆看孙子不吃饭很是着急,准备好食物要去喂孩子吃饭,但被孩子妈妈制止,孩子妈妈在问孩子确定不吃饭,并且过了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后,将孩子的碗碟撤掉,允许孩子到一旁去玩儿,几个小时后,玩累的孩子表示饿了,却被妈妈拒绝说“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过了饭时就是没有饭吃的”,从那一次之后,孩子都会准时出现在饭桌前。
 
而我们的父母又和欧美家长的区别在哪里呢?有人会说是狠不下心。事实上,正是因为孩子从小被强迫着喂饭,从而打扰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节奏,甚至丧失了自己吃饭的能力,也丧失了自己体会饿的感觉,只知道勺子伸过来只要张嘴就好,手里游戏不停,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
 
网络上有一个火的段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父母对孩子意志的强加会打扰孩子成长的节奏,使得孩子不能够自己去体验去感知。过度包办、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自我功能,长大后也会出现离开家长就无法思考的情况。
 
打扰会阻碍孩子自我探索
孩子如果能够独自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家长不应该过多的干预,你一喊一叫一插手,当然会影响他的专注力,也会减少他的探索欲望,而且家长帮忙越多,孩子独立性越差,造成他的依赖性。
 
当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获得一个玩具?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拿到玩具这个结果,而是通过努力拿到玩具的过程会让他愉悦。可如果你出于“好心”帮孩子完成了这件事情,孩子将逐渐变“懒”,慢慢学会做一个“伸手族”。
 
越是“被培养”的孩子,他的个性,他的能力发展就越是容易受到限制,我们常常把“做什么”视为爱的表现,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不要自以为你的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事实上,你在做的就是将他慢慢懂起来的路封上!
 
陪伴却不打扰
当孩子尝试着自己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只要在旁边陪伴着,守护着他,然后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件事情,就足够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探索的过程中,帮他排除那些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当他在遇到挫折向我们求助的时候,给予他必要的帮助和情感的支持。
 
如果作为父母,无法放下“都是为了孩子好”那种密不透风的爱,就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打扰孩子成长的步伐。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和协助者 。在自由和不受打扰的前提下,专注的能力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具有的品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干扰的因素。
 
父母应该管理好自己“教育心切”的心情,做孩子的观察者与协助者,孩子能够独立玩耍的时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你的满意度,你都要耐心的欣赏,孩子需要你一起玩的时候你要积极的参与,当他有困难的向你提出帮助请求的时候,你可以引导他解决。孩子不喜欢你扮演“教师”角色,而是希望你是观察者、协助者、鼓励者,这样孩子的独立性会得到培养,专注力也会充分发展。
 
保护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妈妈可以:
 
1建立规则,大胆放手
 
父母总是对孩子独自玩耍不放心,但是可以建立规则来保护孩子自由的探索:
 
第一,不伤害自己  第二,不伤害他人  第三, 不伤害环境
 
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违背这3个原则,就不要去打扰他。例如孩子喜欢爬高,要是爬的高度威胁到安全了,妈妈就把他抱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继续玩,不批评他也不打扰他。
 
2清除孩子身边的分心事物
 
让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情,有头有尾,不半途而废。如果孩子在看一本书,妈妈就应该将孩子身边的其他书收起来,不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样的,玩玩具也是一次玩一个,不是一堆。如果书或者玩具成堆,孩子就容易一会玩这个,一会看那个,形成分散注意力的坏习惯。
 
3避免重复,拒绝唠叨
 
父母对孩子谈事情,不要总是重复。有些爸爸妈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是反复交代强调,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一件事要反复听很多遍。这样孩子入学之后,听课会表现出漫不经心,以为老师也像父母那样重复地讲。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