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妈妈前来咨询说,现在10来岁的孩子长得人高码大,就是太脆弱,经不起批评。老师、家长也是为孩子好,孩子不懂事,说他几句,动不动就发脾气,更离谱的是闹离家出走。现在,为了孩子不闹情绪,不搞出过激的行为,妈妈在家里都尽量克制,看着孩子的脸色行事。青春期的孩子怎么了?青春期的孩子不恰当的行为背后是个信号,只是想告诉你,
不是我脆弱,只是你不懂我。
我没法告诉你,我到底有多难受,说了你也不会明白……
而且我自己根本说不清楚……
我唯一明白的是,你再唠叨,我就很烦,烦到我想逃。
青春期孩子是这样滴……
10岁起:需要完成自我的分化:情绪和理智的分化;
个体和家庭的分化
小婴儿从妈妈肚子里呱呱落地,完成了人最初的母与子在身体上的分离。而心理上的分离——个体化需要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般从2岁多开始,到了3岁上幼儿园,是孩子与家庭心理分离的一个标志。
第二个阶段一般从10岁开始,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提高,分离与独立的冲突再次回来,比以往更加激烈的方式和父母宣告自己的独立需要。
这两个期虽然能量强度不一样,相同的是,自己想要独立,但是能力上还不够,所以要寻求大人的帮助,但同时,如果听取大人的意见,又象征着自己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潜意识里害怕被母亲重新吞回肚子里去。孩子在此期间反复体验着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处于一个自己和自己较劲的时期。这个时候,外在批评的声音,可能使孩子体会不到被爱、被接纳,更多是被否定、被孤立、被拒绝。
青春期是一种常态的危机时期,孩子必须建立一种个人身份认同感。不被老师、家长或者同学认同都会深刻影响着孩子对自我的判断,或多或少陷入到彷徨迷失,角色混乱的危险当中。
并且,青春期孩子还需要完成一个分化,那是自己个体的理智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分化。孩子的大脑渐渐从爬行动物(鳄鱼)的“爬行脑”发育到哺乳动物(马)的“情绪脑”再到人的“理性脑”,一般到18岁左右,掌管理性的大脑皮层才能完全发育好。所以,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是用情绪说话,扛不住批评,很脆弱,易激惹,不是孩子性格不好,要变坏,实在是因为大脑和身心还在继续发育中……
青春期孩子的妈妈需要这样滴……拉开距离,尊重彼此独立的空间
说话顾及到孩子的自尊体验
当孩子成长为翩翩少年,家长和孩子需要拉开一些距离,尊重彼此独立自主的空间。孩子2岁,妈妈负责任,用心地爱孩子,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孩子12岁,还要盯着他,操心他,敏感他,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让你牵肠挂肚,那是一个过劳的妈妈。家有青春期的娃,妈妈要学会再一次忍痛,完成心理上的“分娩”过程。再痛苦,也要让孩子渐渐不成为你关注的重点。
一、建立心理界限。
建立思想上的界限
知道孩子终将成为他自己,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可以不理解,但是先试着接受。“哦,你是这样想的。”或者说,
“可能你是对的。咱们再仔细想想,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可能性?”
不要急着否定对方,评价对方,或者教对方怎么做,这会影响孩子体验个体的自主性,
以及表达感受和想法的自由。
建立情绪上的界限。
当孩子发脾气时,深呼吸,放轻松,安抚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受制于孩子的要求与情绪波动,再次陷入母子双方情绪性对话的
不良循环当中。一句“看起来,你有些生气/纠结/难受”,标明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二、停止唠叨和等等看。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原则是不求助,则不施助。不再对孩子的话那么敏感以及快速的反应。等等看,让对方有个心理缓冲的空间。当孩子心烦气躁,这个不是,那个不对的时候,平和地问一句,那你需要妈妈怎么做呢?
三、重心转移,寻求伴侣的支持。
孩子初长成,家庭重心重新要调整。把以孩子为中心,转移到自己或者配偶身上来。先前可能体谅先生的工作忙或者担心他不太能照顾孩子,导致了先生在家庭角色上的边缘化和失能,现在给他一个机会,让他重新行使重要的丈夫功能和父亲功能,缓解太太孤独、无助的情绪压力;化解母子之间爱与恨,控制与反控制纠缠不清的局面。给孩子腾出一个宽松的空间,可以承载一日三变、反复无常的情绪,从而减少由于情绪无处安放所导致的偏差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