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逆反心理在小学生中或许并不少见,但严重的就会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为了促进学生健康,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
  逆反心理的产生: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
  逆反心理是人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价值保护逆反;2、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指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3、禁果逆反: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心理反应又被称作“潘多拉效应”。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也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后果将是严重的,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给家庭带来负面影响。
  (一)主观原因
  1、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家长和教师的管束。他们讨厌仍被人视为“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
  2、受好奇心的驱使。少年儿童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禁止我越要干,你越不让我看我越要看,越不让接触我越要接触一下。好奇心过强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往往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逆反。教师管得越厉害,学生逆反心理就越强。
  3、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因而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求知欲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能力也往往是盲目的。这些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1、教育方法失当
  老师的工作方法欠佳。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就会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比如,有的教师在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时,采用粗暴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言等,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体察后进生的心情,一味的责备、训斥;有的教师抓住学生的一点过失不放,又写检讨,又上门“告状”;有的教师处理事情不公平,对不服的学生,采用高压手段,结果压而不服,引起学生的反感,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2、家长对子女教育简单粗暴:
   (1)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遇事呼呼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3)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4)家长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家长。其表现形式有粗暴和沉默两种。
  (5)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必然出现逆反。
  (6)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从而就以反抗来回答家长。
  (7)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孩子认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会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8)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大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3、教育内容单调
  有的教师对学生总是陈词滥调,学生感到厌烦,导致逆反心理。也有的教师调子唱得太高,教育上不从实际出发,也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学生成长过程中生理与现实矛盾
  5、不良群体的影响
  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学生较易组成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有相近的爱好,以寻求心理平衡。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在学校敢于与老师顶嘴,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则被同学们称赞与吹捧,受到坏朋友的认可,使学生产生错觉。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呢?
  根据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原因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对学生的教育,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则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
  (二)尊重学生,培养信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的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社会和集体尊重的感情。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别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好的思想苗头和行为,激起他们的自爱心,唤起他们走向先进行列的信念,增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信心。
  尊重学生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尊重学生是给予学生自新的一种机会。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就是说,对学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求得到教师的爱抚,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有的老师爱抚地摸一下学生的头,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他一件事,他都感到是对自己一种鼓励与期望。
  (四)正面引导,启发自觉
  正面引导就是对思想问题要进行疏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具体做法是:
  1、坚持说服教育。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地进行教育疏导,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再具体指出前进的目标。做这类学生的工作要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即使学生一时想不通,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而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给他一段时间去思考,相通了是会转变的。这时可以运用“留白”艺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冷处理,欲擒故纵,稍作停留,以使学生有一个余地,反思审视,自省自悟。
  2、表扬为主。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同时具有“失宠感”。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小学生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4、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提高他们是非判断能力。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
  (五)施以宽容,给以师爱
  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严格要求不能实现的境界。宽容还是一种教育机智,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训责呵斥,固然也能把学生推到对立面,他们当面听从,心理却大大不服气,这样会更加拉大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而宽容却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犯了错误,大多数同学都会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填补师生之间的空白,强化其改过图进的欲望。